24 節氣是古人為了因應務農時節,透過觀測四季不同的氣候,所衍生出的一套生活方針。其中將春、夏、秋、冬劃分為 24 節氣,每個季節可與不同的臟器對應,再各自細分成 6 個小節氣,彼此間相隔 15 天,組合成一套包含生活起居、飲食習慣和養生保養,能供後人遵循的指南。

雖然隨著時代推演,現代的我們已不再需要忙於農耕,但正如《黃帝內經》所記載:「故陰陽四時者,萬物之終始,死生之本也。逆之則災害生,從之則苛疾不起,是謂得道。」只要順應四季的變化來調整生活,便能遠離疾病。因此前人所留下的 24 節氣養生之道,仍然很值得作為我們依循的參考:

春 - 肝與春氣相應,宜吃綠色食物配圖

圖片來源:Pexels@Sarah Chai

春天是一年之初的季節,萬物都從沉寂的寒冬中甦醒,充滿著綠意和希望。根據中醫的養生觀點來看,春天在五行中屬木,與肝相對應,在作息與飲食上,可以多從「養肝」的方向著手,像是少熬夜、少應酬喝酒,以及多補充一些溫肝補陽的食物(如:春天新生的韭菜、春筍、菠菜等綠色蔬菜),讓肝臟獲得充足的休息以維持良好的運作,幫助排毒解毒。

而剛入春之際,天氣往往還帶點寒涼,乍暖還寒、忽冷忽熱的天氣容易讓人體一時難以適應,要多注意保暖的措施。待到「雨水」(大約是每年 2/28 前後)結束後,天氣便會日漸轉暖,這時可以多出去曬曬太陽、踏青走走,吸收維生素 D 的同時,也驅走陰寒,增強體內的陽氣!

 

春天的節氣

立春、雨水、驚蟄、春分、清明、穀雨

春天宜吃的養生食材

春韭、春筍、毛豆、綠豆芽、菠菜、蘆筍等

春天宜搭配保健中藥材

枸杞、菊花、金銀花等,可沖泡成茶飲用

夏 – 心與夏氣相通,宜吃紅色食物

夏 - 心與夏氣相通,宜吃紅色食物配圖

圖片來源:Pexels@Sarah Chai

夏季是一年四季中陽氣最旺的時節,但同時也要注意氣候炎熱所帶來的酷暑,在飲食上除了需要避免太過上火的食材外,也別因為貪圖清涼而吃了過多的冰品。否則容易造成寒氣太重的情形發生,反而會出現頭暈、體內濕氣排不出來等不適症狀。

火氣大時,可以吃點苦瓜清心降火,或是將能清心火的中藥材(菊花、薄荷、金銀花等)泡成漢方茶飲來喝;如果覺得濕氣過重的話,則推薦搭配去濕食材,煮成清爽的冬瓜薏仁排骨湯和白朮茯苓瘦肉湯。

在五臟中,夏季對應的是「心」的保養,但這個時期的天氣往往高溫難耐,容易心浮氣躁、心神不寧。不妨嘗試放慢腳步生活,讓心靜下來,身體自然也會放鬆,就能達到養心的作用!

夏天的節氣

立夏、小滿、芒種、夏至

夏天宜吃的養生食材

蘋果、番茄、櫻桃、西瓜(當季瓜果)、紅豆(各式豆類)等

夏天宜搭配保健中藥材

紅棗、山楂、薏仁、芡實、西洋蔘

季夏 – 脾與季夏相通,宜吃黃色食物

季夏 – 脾與季夏相通,宜吃黃色食物配圖

季夏是特別從夏季延伸出來的中醫分類,僅有兩個小節氣,分別為小暑與大暑,也就是進入所謂的「三伏天」,主要是因為這兩個節氣正值炎炎酷暑,氣溫往往居高不下,在飲食與起居上需要特別留意。

在季夏所對應的保養部位為「脾」,而脾通常與胃相提,因此脾與胃的保養都是此時的重點考量。尤其大暑,經常是一年之中最熱的日子,氣溫最高,濕氣最重,在多補充水分的同時,也別忘了攝取一些能健脾利濕的食物,如:薏仁、綠豆、冬瓜、馬鈴薯、扁豆等,益於脾臟,也排除多餘的濕氣。

此外,在天氣炎熱之下也時常會有胃口不佳、食慾不振的情況發生,適時地透過帶有芳香氣息的紫蘇、薄荷或生薑,無論是泡成花茶或是入菜點綴,都帶來緩解的助力。

季夏的節氣
小暑、大暑

季夏宜吃的養生食材
綠豆、冬瓜、絲瓜、扁豆、馬鈴薯、花生、山藥

季夏宜搭配保健中藥材
薏仁、茯苓、淮山、砂仁、麥芽、甘草、黃耆

秋 – 肺與秋季相應,宜吃白色食物

秋 - 肺與秋季相應,宜吃白色食物配圖

一年之中最重要的養生時節莫過於秋天,不僅是因為即將入冬,還延續著前一季的溽暑,使人感到燥熱不喜,身心靈都極須來場「換季」保養。

秋躁最傷肺,因此秋季養生首要注意的是「生津養肺」。在生津方面除了多喝水外,還可以喝點豆漿、牛奶、吃些當季多汁的新鮮水果,像是水梨、柚子、葡萄等;而養肺方面,則是建議多攝取山藥、蓮子、杏仁、銀耳等白色食物,可以做成山藥粥、蓮子銀耳湯、杏仁百合茶等,從日常飲食中滋陰潤燥來顧肺。

秋風颯颯、陰雨綿綿有時難免也會令人特別傷感,這時千萬不要過於悲傷,保持一顆好心情有助於整體的健康。早點睡、別想太多,才能由內而外養好精、氣、神,準備迎接接下來的冬天!

秋天的節氣
立秋、處暑、白露、秋分、寒露、霜降

秋天宜吃的養生食材
蘿蔔、水梨、白芝麻、蜂蜜、枇杷、豆腐、山藥、銀耳等

秋天宜搭配保健中藥材
百合、杏仁、川貝、蓮子,可煮成甜湯溫潤身心

冬 – 腎與冬氣相應,宜吃黑色食物

冬 - 腎與冬氣相應,宜吃黑色食物配圖

 

秋天的最後一個節氣「霜降」過完後,緊接著就是入冬,此時草木日趨凋零、蟄蟲休眠,所有萬物都趨向靜止,人也不例外。有別於其他季節提倡早起,在冬天可以稍微賴一下床,讓身體在棉被中稍微避寒就溫後,再起身準備開啟新的一天。

一如大家所知的,冬季適合使用食補來補冬,屬於溫補的羊肉爐是很好的禦寒補品,尤其「羊肉」本身帶有養精補腎之效,剛好可以對應到冬天需特別照顧的器官——,在寒流來臨之際,能快速驅除寒冷,滋補強身。

另外冬天還可以多補充黑芝麻、黑豆、紫米、栗子、烏骨雞等深黑色食物,平時容易上火的堅果類,也宜在這個季節適當補充。簡單加入紅豆、小米、桂圓、核桃、花生等就能熬成好吃又營養的「臘八粥」,補腎健腦,又能獲得豐富的蛋白質、礦物質、維生素等,幫助增強免疫力,免於風寒侵襲

冬天的節氣

立冬、小雪、大雪、冬至、小寒、大寒

冬天宜吃的養生食材

羊肉、牛肉、黑芝麻、黑豆、紫米、栗子、堅果類等

冬天宜搭配保健中藥材

人蔘、首烏、杜仲、桂圓,可加入燉成補身雞湯

24 節氣看似是一門相當深奧複雜的華夏學問,可是仔細研究,其實全部的內容都環繞著「順應四時,天人合一」的養生觀。

只要在平時多留意不同季節的變化,順勢而為,吃當季的食材,遵循著自然的法則走,久而久之便會發現在無形中,免疫力和抵抗力都會變得更好,而當身體慢慢強健起來後,生活自然順遂平安!

參考資料來源:《一年四季都在用的24節氣養生術:全家365天的保健計畫》一書